close
八部合音的傳奇

一九四三年初,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教授,受到台灣總督府外事部的委託,對台灣的原住民音樂作實地的調查與錄音。同年三月廿五日,黑澤隆朝於當時的台東縣鳳山郡里壟山社(現台東縣關山鎮地區),首次聽到布農族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又名八部合音》這種極為獨特的合音民謠,黑澤隆朝感到不可思議和震驚。因為在當時的音樂觀念中,總以為音樂是先由一個音、兩個音、三個音逐漸演化而成,然後由旋律在演變為複旋律,最後才產生合音,但是自古流傳吟唱的Pasibutbut《祈禱小米豐收歌》卻顯示著人類文化尚未發達之前布農族就有如此複雜豐富的合音現象,這種事實給當代音樂起源的理論和學說震撼性的挑戰和否定。

黑澤隆朝於一九五二年將該次所得之錄音寄至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立即受到Andre Sohaeffner、Curt Sachs、Yaap Kunst等當代知名音樂學者的重視,並視之為人類音樂文化中珍奇罕有的音樂奇蹟。

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和其他眾多的歌謠一樣,是一種必須虔誠吟唱的祭歌,亦是該族人與眾神靈溝通的特有語言。《祈禱小米豐收歌》在傳統的布農社會中,是於每年二月舉行播種祭(Minpinan)之前,郡社群(Is­-bukbukun)和巒社群(Taki-banua)所吟唱的祭歌,由於吟唱的過程冗長複雜加上擁有著眾多Samo(禁忌)的限制,無形中給外人增添了許多的揣測和神秘感。

那麼,古代布農族的祖先們是如何創造《祈禱小米豐收歌》的呢?郡社群和巒社群的部落流傳著下列幾種傳說:

一、來自瀑布的靈感:一個巒社群的獵人,出外狩獵的時候,總喜歡在一個三面石壁形成的高聳瀑布旁休息,有一次,他發現幽谷飛瀑流瀉所成的迴響令人聞之著迷和敬畏,幾次之後,他刻意熟悉瀑布所發出的各種音響,回到部落立即利用閒暇教導男性族親,意外的是當年的小米收成竟比過去任何一年都要豐盛,部落族人認為此種語言(祭歌)為Dihaning(眾神)所喜悅,因此將《祈禱小米豐收歌》視為祭典儀式中必要的祭歌,並廣為推展,代代相傳。

二、來自蜜蜂的靈感:在一個小米收成的季節,族親們正在自己的耕地認真的採收小米,突然天空飛來一大群的蜜蜂,看來是準備遷移他處,千萬隻蜜蜂振翅飛翔的聲音撼動了整座山脈,那種景象令人印象深刻,返回部落之後,族親們依然談論不休,大家爭相模仿敘述蜜蜂群飛的聲音,由於大家耕地的定點相異,聽到的聲音自然不同,各自模仿出來的音調也有高低、厚薄,在大家堅持己見之中,發現到大家聽到的不同的蜜蜂聲竟然可以合成一種美妙的多音性音樂,也察覺到只要該年能聽到蜜蜂遷移的聲音,那年的收成就會令人滿意,長者聯想到這也許是眾神靈暗示著祂的喜好,於是男子們將自己在耕地所聽到的蜜蜂嗡嗡聲模仿唱出,加上族人合唱的天份,《祈禱小米豐收歌》很自然、很輕鬆的就流傳下來。

三、來自陀螺的靈感:沒有農忙,沒有狩獵的日子,布農族的女人會以盪鞦韆來娛樂自己,男人則以打陀螺為消遣,陀螺皆由自己用配刀刻製,大小約二至三個拳頭不等,由於個人雕刻的技術和製作陀螺材質的不同,轉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就有極大的落差。平常的時候,大家使用的陀螺都是放在一起,又由於陀螺都經過燒烤處理,因此有時候會分不清誰是誰的?為了記得自己所屬的陀螺,音感敏銳的族人就以陀螺轉動時所發出的聲響作為尋找自己陀螺的依據,久而久之,愛唱歌的族人終於把自己陀螺轉動的聲音共同合唱為一首令人肅穆敬畏的歌謠,加上族人的觀念中,認為陀螺是轉的最快的東西,為了象徵小米能夠很快的成熟、收成,許多男子刻意圍成陀螺狀,並一邊學著陀螺的轉動方式,一邊吟唱學自陀螺轉動發出的聲音,藉以祈求今年的小米能夠快速成熟、收穫豐盛。

由於布農族吟唱《祈禱小米豐收歌》的年代久遠,加上該族沒有文字記載,追溯其出處已無強有力之證據,但無可否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是布農族音樂蜚聲國際舞台的開始,也是最能代表台灣本土文化的重要資產。

﹝本文獲得九十年文建會「文學講古」 第二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aubas.Tanabima 的頭像
    Daubas.Tanabima

    Daubas Tanabima Tu Taluqan

    Daubas.Tanabi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